中國裝備工業發展到今天,已經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,完整的工業體系、巨大的產出能力、若干領域國際競爭力的形成、一定的創新基礎等等。這些成就的取得,是與中國前30年高強度投資帶來的大量需求分不開的。但是,應該看到,中國大規模投資建設周期已經結束,而裝備工業的產業調整和升級,任務不但艱巨,而且十分緊迫,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。在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周期后,未來一個時期,中國裝備工業或將進入一個中低速甚至是負增長的周期。
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背景下,裝備工業遭遇困境,裝備工業進入轉型升級的攻堅階段,這個任務十分緊迫。2016年,國內機械工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分別為24.55萬億元和1.68萬億元,全年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6474.55億美元,同比下降2.86%。
這樣的數據足以說明我國機械工業現在正在低位運行。
以《中國制造2025》為導向的產業調整升級,使裝備工業面臨的任務十分緊迫。如今,國內制造業企業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,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的收縮與結構變化,另一方面是企業的技術與制造附加值得不到市場的承認,使制造業的賺錢效應下降到無法容忍的地步。頂層親力親為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著力點在于試圖將德國與美國的“工業4.0”嫁接到國內的制造體系之中。
在這一過程中,大量而密集的新概念進入了人們的視線,譬如,美國的“軟”實力與德國的“硬”制造。的確,為了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