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文學與思想發展歷史,尋找中國神祇的形成
魯班鋸業的鋸床小編,整理文學史和思想史相關,偶有所得,來解析中國神話宇宙觀如何形成。
隨著《大圣歸來》、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熱播,觀眾對于國產動畫的崛起充滿了信心,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,國外有各種英雄系列,我們有著五千歷史,豐富的文化體系,為什么沒有中國的“漫威宇宙”呢?
在遠古時代,祖先們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,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恐懼和敬畏心理。尤其在自然的災害和生來病死前,人們感到自己的渺小,渴望有種超自然力量能夠應對自然災害和渴望不滅的追求,因而產生了神秘主義和崇拜心理,進一步引申出了信仰和儀式活動。中國神話體系就是在這樣環境下形成的。
說起中國神話體系,就得從歷史和古代文學講起:
唐虞三代時期,人們信奉巫術,巫負責部落的祭祀、卜算和醫治。巫掌握著與天溝通的語言,在祭祀時使用,后來逐漸流行起來,《呂氏春秋·侈樂》中“楚之衰也,作為巫音”,所謂“巫音”就是巫覡祭神的樂曲。
屈原在楚地歌曲的基礎上創作了九歌,將現實中的人物神化。太一本就是萬物肇始的意思,被后來的道士奉作神靈。在宋時,為了強化皇權統治,掩蓋自身的缺陷與卑弱,更具皇權性質的玉帝代替了太一。
所謂的“神”,在皇權下不堪一擊。如果沒有許仲琳的《封神演義》,很多人可能會忘記這位洪荒流小說的巨擘。
如果有我國神話體系的貢獻榜的,那么前三名肯定是三教,三教為了爭奪正統地位,輔助封建君主施政,在思想統治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儒家吸收名法陰陽家的思想,為皇帝量身打造了“天人”學說。
不光皇帝是天子,廟堂袞袞諸公都上應星宿,人可以是神,為宗教神話人物提供了有力的“根據”。留侯張良成為道門的凌虛真人,關羽成為武圣等。
三教文化的發展是不斷結合的過程,理論在不斷的發生變化。說起道家就得說說道家的祖師老子,如果說老子是“無神論”者不夠嚴謹。但老子對“神”是漠不關心,他所認定的域中四大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大,從沒有強調的神的作用。
魏晉玄學,從曹魏正始年間持續發展到宋朝,并不是圍繞著修道成仙的辯論,幾個核心的議題是“本末有無”,“自然”和“名教”,當時的社會各行業,不論男女,都能談玄,可見玄風熾盛。隨著白馬馱經,佛教的傳入在晉時興盛,方術融入玄學,吸收老莊思想,為南北朝時期的新神學構建打造了基礎。
說了這么多,我還要講一個人物,那就是李靖。神話中的李靖是三教的結合體。
人物原型是大唐軍神李靖,他隋唐時期的人物,坊間故事他曾帶著楊素的婢女私奔,他為唐朝平蕭銑和輔公祏,北滅草原十八部,西破吐谷渾,為大唐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。
死后逐漸神化,與西方教中的毗沙門結合,成為我們熟知的托塔李靖。元明清時期的志怪故事盛行,小說逐漸流行起來,《西游記》、《封神演義》整理前代故事,塑造了更加鮮明的文學形象。
這就是中國神祇的形成的一種方式——文學藝術創作。
關注魯班鋸業,了解更多熱點新聞。當然這只是副業,小編的主業還是鋸床編輯,各式金屬鋸切的鋸床都有。